三国战场现奇特兵力现象 三国各战役真实的兵力

作者:admin 时间:2023-10-16 03:35:16 阅读数:16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时期有一次诸葛亮只用360名士兵守城,?

由此可见,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对曹操军队只是作了一定的评价和分析。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 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三国演义》中智谋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书中记述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舌战群儒和三顾茅庐。1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三国战争动辄出兵百万,真实历史上,兵力到底是多少?

1、据说总兵力超过了113万(存疑),为我国古代王朝历次出兵之最。唐朝时期,前期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常规兵力并不多。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募兵制,全国的总兵力约为68万。

2、年官渡战役,袁绍大约有30万兵力。曹操大约20万。但由于曹操四面是敌,守备与防御压力很大,参与官渡战役的军队约3万,袁军10万左右。208年赤壁大战,曹操大约拥有不足50万的军队,南征刘表10万。

3、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兵力有70万人,这完全是吹的,整个蜀汉才90万人,总不能男女老幼都上战场吧,刘备真实投入的兵力只有4万人,再加上沙摩轲的1万人,合计有5万人。

三国时期街亭之战兵力部署

街亭之战,马谡兵力约2万5千人,司马懿兵力约十五万人。结果,马谡排兵布阵严重不当,被司马懿打得惨败,至使诸葛亮功亏一篑,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派马谡出征,王平为副将,带兵两万五千人,二人意见相左,导致分兵驻守,王平带兵五千驻扎于山下一个小寨,马谡带兵两万驻扎在山上。至于大将张郃,书中只写了张郃为司马懿大军的先锋官,司马懿率军二十万。

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

街亭之战规模不大,伤亡最多也就千人,但改变了战场格局。诸葛亮本来打算以陇山为屏障挡住陇东援军,但马谡犯二弃城上山,导致张郃军顺利进入陇右,而曹真军数万也会赶来支援张郃。

如果蜀军兵力充足,能分于街亭10万军,有5万骑兵,就算把张郃放进来,也有很大赢面,根本用不着打街亭防御战,但就是因为就是因为蜀军兵少,还大部分是步兵,机动性又差,容易被动挨打。诸葛亮本身也给牵制得无法分身。

根据正史《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并没有记载多少兵马,而魏国方面,曹真的兵力也不详细。而街亭之战的兵力,也没具体记载。

三国中特殊兵种

藤甲兵 藤甲兵乃是西南地区乌戈国主突兀骨的部队。藤甲兵身上的藤甲生于山涧石壁上,采集后浸油半年,晒干再浸,反复数十遍。据传藤甲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藤甲兵由兵营编制,来自乌戈国,拥有均衡的攻击力与防御力,可以渡江而过,是很可怕的兵种。

除了这些普通兵种外,三国中几乎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特种部队,人员精干,装备精良,作战能力强。你真的了解他们吗?虎豹骑。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虎豹骑是曹操阵营的精锐骑兵。

三国演义说夷陵之战刘备统精兵七十余万,扎下联营七百余里。是不是夸张...

1、曹丕笑话刘备联营了七百里,是听说的,还不知道是具体什么时候的操作。

2、万大军全军覆没是三国演义的描写,历史上蜀汉损失大约几万人。《三国演义》作为古代战争小说,为了好看,有夸张兵力的习惯。

3、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向孙权借用南郡,实际上孙权这个南郡还不是全部南郡,而是南郡的江陵部分,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真相。

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是真的吗?

事实上三国时期各国的常备兵维持一般都不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也是一个基本 的规律,只有蜀国例外,却也相差无几,蜀灭时只有二十三万户,九十四万人,只有兵十 万多一点。

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那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情节啦,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早期几千、几万那就是规模不小的战斗,哪怕到了三国末期的灭国之战,也不过出动十几、二十万的样子。

当然不可能随便就有啦。要靠领导者的号召力来征集的,如果你是一个将军,那么手下肯定本来就有一定的兵力,等到战争时,那就会有相应的官员去地方负责征兵,来扩充自己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