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现状

作者:admin 时间:2023-10-30 11:53:49 阅读数:12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

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原则是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Nida于1969年提出,奈达是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是指在系统或技术设计中,当一个替代部件或系统能够以同等的功能和性能代替另一个部件或系统时,它们可以被视为功能对等的。这意味着无论使用哪个部件或系统,其对整体系统的功能影响是相同的。

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动态对等概念。并且它的对等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词汇对等: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在目的语找到对应的意义。

功能对等理论的简要介绍及其原则

1、原则: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2、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功能对等理论四个原则:可见性、匹配性、自由选择和一致性。可见性原则 可见性原则要求系统的操作方式和状态应该清晰地呈现给用户,让用户随时掌握系统的当前情况和下一步操作所产生的结果。

4、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是,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原则是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Nida于1969年提出,奈达是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三大原则是:功能多样化,功能一致性,功能对称性。功能多样化原则:社会结构应该拥有多种功能,而不是单一的功能。这样,社会结构就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动态对等概念。并且它的对等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词汇对等: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在目的语找到对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