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与二十四史是否相同?

作者:admin 时间:2023-11-17 03:35:55 阅读数:5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二十四史和二十五史有什么区别?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步克先生指出,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这样,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到了民国,人们又把《清史稿》容纳其中,于是,二十四史就又变成了二十五史。所谓新史稿,是指二十四史以外的两部纪传体史书——《新元史》和《清史稿》。

为什么是二十五史,不是24史么?

另:二十五史 一般是指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极少有人认同《新元史》。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没有《新元史》的,而是清史稿。由于并不是正式的由政府组织而著的,因此没有称为清史,而叫做稿。

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从此二十四史变成二十五史,但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全国人的认可,于是有人把《清史稿》作为第二十五史。但也有史学家编纂史书的时候将《新元史》和《清史稿》都列入了国学正史,故而又有二十六史的说法。

二十五史比二十四史多哪一史?

二十五史多出来的一史是新元史。《新元史》是近代人柯劭忞所撰的纪传体史书,成书于1920年。柯劭忞以《元史》为底本,斟酌损益,重加编撰,前后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完成。

解析:二十五史是指钦定二十四史加上后补的一“史”。

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二十四史与二十五史?

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2、可见二十五史简介( http:// )。也有再加入《新元史》称二十六史的说法。

3、年,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将《新元史》列为国学正史,从此二十四史变成二十五史,但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全国人的认可,于是有人把《清史稿》作为第二十五史。

4、二十四史,是清朝的时候编撰的官方断代史。到了民国,人们又把《清史稿》容纳其中,于是,二十四史就又变成了二十五史。在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5、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1、“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

2、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二十四部著名史书的总称。

3、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