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之名的渊源与演变

作者:admin 时间:2023-12-17 13:54:25 阅读数:5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泉州地名的来历和典故

1、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其实《汉书》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个泉山,和清源山无关。

2、泉州地名的典故:在于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泉州介绍 泉州市,简称“泉”或“鲤”,福建省辖地级市,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

3、真泉州(福州)因温泉遍地,故名泉州。为什么闽南泉州县无半滴温泉也名泉州?究其因,闽南泉州是海水冲积地无名,因属泉州(福州),就叫泉州地,再经千年海水冲积,扩大陆地而成县,因无名叫自己泉州县。

泉州地名所包含的历史?

泉州地名所包含的文化牵涉到山山水水的问题。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

泉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福建历史上,为今福州所用!)隋·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为建安郡(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泉州地名的典故:在于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泉州介绍 泉州市,简称“泉”或“鲤”,福建省辖地级市,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

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泉州市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东南部,位于厦门东北方向,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海上交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早在唐代已经成为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

泉州之名的渊源与演变

泉州名称的由来

1、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

2、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其实《汉书》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个泉山,和清源山无关。

3、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从福州移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势的。至于泉州后来曾干脆改称“清源郡”,清源也成为泉州别名之一,都是从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顾名思义的。

4、南朝陈为南安郡地。唐置晋江县,为泉州治所。南宋、元时为全国最繁盛的海内外贸易中心,有“世界第一商港”之称。明改为泉州府。1913年改晋江县。1951年设泉州市。为地级市。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泉州地名的典故

先是北方通州,到隋时才有了福建的泉州,然而那时的泉州,却是今天的泉州,却是今天的福州。直到北宋初年,泉州地名才固定下来,永远成了现在泉州的名字。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其实《汉书》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个泉山,和清源山无关。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

真泉州(福州)因温泉遍地,故名泉州。为什么闽南泉州县无半滴温泉也名泉州?究其因,闽南泉州是海水冲积地无名,因属泉州(福州),就叫泉州地,再经千年海水冲积,扩大陆地而成县,因无名叫自己泉州县。

何氏九仙 泉州洛江区马甲镇有一座高山。山远远看去就像两个妇人的头髻,人们把它叫做双髻山。传说古早时如果遇到干旱,到双髻山乞雨就会下雨,让五谷丰收,因此双髻山又称丰山。

泉州有趣的地名资料(历史、故事)

生于明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相传清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岁次戊戌,李光地时年十八岁,在赴省城应试前与学友一齐到泉州仙公山运梦,以求测功名前途。

泉州之名的渊源与演变

“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这里举一件有趣的巧合。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一生都和名为“泉”的地名结缘。

泉州地名的典故:在于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泉州介绍 泉州市,简称“泉”或“鲤”,福建省辖地级市,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

当时泉州(福州)直辖闽南,闽南晋江和南安当时叫泉州府(福州)晋江县和泉州府(福州)南安县,千年不变。

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见《魏书·地形志》。”这段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这里举一件有趣的巧合。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一生都和名为“泉”的地名结缘。

抗日战争时期,是泉州地下党隐蔽基地之一。1946年12月至1949年7月,是泉州中心县委机关和人民游击队泉州团队部驻地,中心县委在此指挥泉属厦门、漳州(部分)等地的革命斗争。今天的内坑辖28行政村,是晋江市老区基点镇之一。

泉州鲤城的由来

春秋时,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孩,恰巧有人送几尾鲤鱼来,孔子“嘉以为瑞”,于是为儿子取名鲤,表字伯鱼(《太平御览》卷九三五引《风俗通》)。

鲤城是很早以前就这样叫了,因为泉州整体地形比较像鲤鱼,因此后人会随着这样称呼泉州。

泉州古称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称泉州为鲤城,倒真是恰如其分。泉州城在极长的一段历史中,只能说是平凡得毫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