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隐士却未能相遇的美感和核心理念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4 03:26:55 阅读数:3人阅读
  1. 拭目以待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蒹葭被称为朦胧诗的鼻祖?
  3. 题竹林寺古诗讲解?

拭目以待是什么意思?

望穿秋水,望的多是“人”,更多是有某种深厚感情的人的期盼,带有深深的思恋,多用于人与人的情境。 翘首以盼,可盼人或物,思念相对弱一些,语境上美感不及。 拭目以待,待的是某物某事的结果。语境比较中,如果你期待久别的爱人到来,拭目以待就不太对劲。 望眼欲穿,更多的是思念,期望能看到对象现在做什么。 -------------------- 望眼欲穿,打个视频电话,就能缓解。 拭目以待,要知道结果,是未来,要坐时光机才能缓解。 翘首以盼,盼人,打视频电话可缓解,最好是来到身边。盼物,能知道状况就行。 望穿秋水,要两人在一起才行。 不同的语境,情感不一,灵活运用呗:)

拭目以待

shì mù yǐ dài

成语解释 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形容殷切地盼望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为什么蒹葭被称为朦胧诗的鼻祖?

蒹葭被誉为最早的朦胧诗,

其朦胧之美表现在,

诗中的意象空幻虚幻,

空间想象力很大,诗人所表达的可能是爱情说,也可能是对事业的怅惘和苦恼,诗中的佳人、伊人到底指的是什么?是很难定位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这种空灵的意境,愈发凸显其朦胧之美。

诗经中有一首诗《蒹葭》具有朦胧的气质,堪称朦胧诗的鼻祖。原文:

寻找隐士却未能相遇的美感和核心理念

蒹葭(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成现代诗: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寻找隐士却未能相遇的美感和核心理念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这首诗的朦胧美:

《蒹葭》美在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你可以从这里得到爱情的体验,也可以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这首诗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是它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

《蒹葭》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蒹葭》属于诗经中的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一文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题竹林寺古诗讲解?

原文:

题竹林寺 

寻找隐士却未能相遇的美感和核心理念

朱放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讲解:

岁月蹉跎于人间,但烟霞美景却多多地停留在竹林寺附近,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消散。因为爱这番烟霞和竹林寺有了感情,但是就算心中有深情厚意也不知道今后能否再来欣赏这美景了。

隐士多为思想家,从朱放的诗句里读者可以领悟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题竹林寺》中有着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难料的伤怀。竹林寺依旧有美丽的烟霞景观,但是岁月消磨人难免会有改变。

美丽的依然美丽但欣赏的人已经和以往不一样了。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遗憾,而这遗憾是人力难以抗拒的。所以诗里用到了“促”这个字。因为这岁月的催促,诗人难以预料自己还有多少机会能来欣赏美丽的风景,所以用到了“更”这个字。前后的呼应用在这里很恰当,既加深了感情的表达力度又使全诗有了整体的美感,很紧凑不拖沓。可以说此诗的最长处不是对竹林寺烟霞的描绘,而是这种对感情的描绘方法。所谓的文章前后的一致性,其实就是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这样编辑文字的好处就是主题明确,言简意赅。当然这是一种逻辑应用,要真正做到还需对素材很好的运用。绝对不是前面有几个词在文章最后依然用几个词就行的,《题竹林寺》可以说是一个范例,读者多琢磨一下就会体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