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剪西窗烛的时刻何时到来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8 00:32:41 阅读数:3人阅读
  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描写哪个季节的?
  2. 李商隐为什么要“何当共剪西窗烛”而不是剪东窗烛或剪北窗烛呢?
  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意思?
  4. 何时西窗共剪什么意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描写哪个季节的?

秋天。

出处:《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同你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李商隐为什么要“何当共剪西窗烛”而不是剪东窗烛或剪北窗烛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和妻子的感情很深厚,遗憾的是,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王氏便去逝了。

两人结婚后的十几年中,李商隐四处飘泊,无法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巴蜀在下雨,而我在想你;雨越下越大,思念越来越深。在孤寂的暗夜里,在孤独的命运里,思念与情感一时间如潮水袭来,不也如那涨秋池的秋水一般吗?你可知道,此时此刻潮湿的思念一下子淹没了暗夜里的我,可是这种思念如何才能让你知道呢?

共剪西窗烛的时刻何时到来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是为了“夜话”。古代那个蜡烛点的那个时候,时间长了之后,它的那个灯芯,就会变长而且分叉,为了保证烛火明亮,所以要不停地去剪烛。

为什么要让烛火明亮呢?是因为要让暗夜不暗,是因为要和你西窗夜话,是因为要在那一晚的重逢之夜,和你说尽今晚我在巴山夜雨中的不尽的思念。

所以,因为思念,诗人竟然可以穿越时光,从这一晚望到“共剪西窗烛”的那一晚。这就是孤独中的一丝温暖、黑暗中的一缕光明啊!只要有那一晚,有可以“共剪西窗烛”的深情倾诉的那一晚,那么这一晚,今夜“巴山夜雨”中的凄苦、孤独、思念与深情都算有了寄托,都算有了回报,都是值得的。

那为什么是西窗剪烛呢?我想应该是西窗有两人共同的回忆,就像写情书,要写到两人一起漫步的街的名字,你要问为什么是张三街不是李四街,也是这个道理.

作者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涨秋池”看似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实则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其时空交错的回环往复所造成的无穷韵味而名留诗史。但细究这首诗的用语,"西窗"似是一个古代文学中常出现的词汇,与"东窗"、"南窗"、"北窗"共构了"窗"意象的隐晦涵义。

那么,这四面"窗"究竟指代了什么呢?

首先,这就不得不提到"东"、"西"、"南"、"北"所蕴含的意义。在古代社会,这四个方位与五行、时序与颜色都存在着观念上的联系。因此,《夜雨寄北》中的怀人之想自然也是在"西窗"生发而涨满"秋池"。"西窗"的使用工具首先就满足了这种古代常识认知下的对应关系。

经过上文的解释,"秋"与"西窗"便得以联系。而在古代文学中,又有"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的文学传统,"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由此成为文人骚客乃至"秋闺怨女"颇得感触的季节,这样来看,西窗相聚便成为他在清冷的秋色中关于故人怀念的畅想。小小西窗二字,包孕了这种时序的对应以及深厚悲秋传统下文学的积淀,充满了含蓄典雅的韵味,这种诗意的表达甚至传承到了当代。

不管是西窗所代表的秋,亦或是秋季所生发的愁,事实上都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和思维方式。这种观念自中国古代神话作品便可见一斑,无论是夸父逐日不成后身体化为山川湖泊,日月星辰,还是烛阴之神开目为昼,闭目为夜,都是将人类自身的感受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进行联系。在当今时代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十分幼稚,但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青少年时期浪漫热忱的想象与天真的情怀。在这种悠久传说统摄下的"西窗"之说也称为中国古代文人不言自明的典实,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雅丽墨香之中。




李商隐的七绝《夜雨寄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惆怅孤寂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其中表现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而也就有了“剪烛西窗”这个成语典故。

人们往往困惑:诗人为何点明是“西窗”,而不是“东窗”、“南窗”或“北窗”?

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先要弄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还得了解月亮的运行也是东升西落,每天划过和太阳相似的轨迹。

那么,月已偏西,表明已是中夜时分。而诗人此时尚不能寐,可见其对人对事的思念之深、愁苦之极。

另外,古人很注重风水,住居之窗多朝西开。因“东窗”宜密谋造反,滋生恶念,如“东窗事发”;而“西窗”宜挑灯夜读,剪烛谈情。虽亦有“南窗”“北窗”,但皆不宜写月色,也不宜表现自己思念、愁苦的情感。比如,“南窗寄傲”,意为倚着南窗寄托傲世之情;“北窗高卧”,喻指闲逸自适的人。

共剪西窗烛的时刻何时到来

为求佐证,略举几个含“西窗”或“西楼”的诗(词)句,以期“触类旁通”吧。

王国维《点绛唇》: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姜夔《鹧鸪天》: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秦观《满庭芳》: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蒋捷《秋夜雨》:雁落影,西窗斜月。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钓。







这个话题主要看窗户与季节的关系,有春夏秋冬,就有东南西北,一一对应。

东窗。东窗属春,是暖意。文同《东窗》“东窗日已满,犹托隐囊眠。”陆游《东窗》“东窗且复焚香坐,闲看微云自卷舒。”

但东窗也有不好的意思,就是容易出事,古人说“东窗”宜密谋造反,滋生恶念。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记载:相传秦桧杀岳飞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策划。后来秦桧死了,在地狱里受尽千般苦。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秦桧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元代孔文卿依此传说作杂剧《秦太师东窗事犯》,昆剧《疯僧扫秦》是据其第二折改编的。

南窗。南窗属夏,主炎热。宋曹勋《冲啬书事》“山居终日不开门,室有南窗气自温。”宋陈著《到西山怀赵景文》“晓日南窗一暖烘,采薇人去与谁同。”其实中国传统建筑,窗户多朝南,南窗也泛指窗户。陆游《入省》“今朝凉冷文书少,隐几南窗听转雷。”

西窗属秋,主凉爽。宋邵雍《不寝》“西窗明月中,数叶芭蕉影。”宋方岳《以梅送王尉》“夜寒梦到西窗竹,明月一床冰一壶。”

西窗还有一个含义西”宜挑灯夜读,剪烛谈情。”白居易《对琴酒》“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一出,“西窗剪烛”成为夫妻夜读的固定意象了。宋连文凤《中秋夜坐》“寂寞无如此夜坐,西窗剪烛读离骚。”元钱应庚《八声甘州 和邵复孺》“西窗夜,待剪灯深坐,却话相思。”直到王国维还有“ 漫作年时别泪看,西窗蜡炬尚泛澜。不堪重梦十年间”的词句。

北窗属冬,是寒冷之风。宋王蔺《中塔悟空禅院》“重到招提恰两年,北窗风雪接衾眠。”陆游《初夜》“奇寒不可耐,归对北窗灯。”

但诗人似乎更喜欢夏季北窗下的凉爽。陆游《三月二十日儿辈出谒孤坐北窗》“岁月不相贷,布谷忽已鸣。新夏亦自佳,北窗绿阴成。”宋杨愿《与王伯刍》“冷官厅事客来稀,种绿阴阴结夏帷。忽得君诗惬人意,陶家风到北窗时。”宋宋自逊《五月菊》“东篱千古属重阳,此本偏宜夏日长。会得渊明高卧意,故来同占北窗凉。”

东南西北的窗户都讲了,看来西窗更适宜剪烛读书。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剪烛共话,讲述这巴山夜雨中的情景?   诗句出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原诗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啥时候回家?还没有准儿呢。我所在的巴山此刻夜雨连绵,外面的池塘水都下满了。在这形单影只、凄风苦雨的深夜,我在想,哪一天我们也是在夜里,是在家里的窗户下,热热闹闹地谈天,我要告诉你,我此刻处在巴山夜雨时的寂寞和孤独。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共剪西窗烛的时刻何时到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作背景: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何时西窗共剪什么意思?

共剪西窗烛: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为唐朝时期,诗人李商隐任东川节度使 柳仲郢幕僚,四川一向多雨多雾,阴雨绵绵。他身处异乡,面对秋雨夜深人静,勾起对妻子的怀念。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