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哪两位宰相因房谋杜断而闻名? 唐朝房丞相

作者:admin 时间:2023-10-16 10:37:13 阅读数:20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唐朝历史人物介绍——房玄龄

1、房玄龄的简介 房玄龄,又叫房乔,房乔松,出身名门,其父是山东著名的学者。他是唐朝的 政治 家,文学家。

2、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

3、房玄龄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

4、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 ,房彦谦之子。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5、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6、唐代贤臣房玄龄简介 房玄龄生活于唐朝时期,是著名的贤臣和丞相。房玄龄于579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是房彦谦,是一个有名的学者,四书五经很是精通,还擅长辩才。

唐朝有名的宰相

房玄龄,汉族,今山东人,唐朝开国宰相,18中举,善诗能文,博览经史,跟随李世民多次出谋划策又助秦王招纳人才,积极出谋划策。李世民曾称赞其“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十大名宰相,玄龄入选。

姚崇,出生于河南陕县,从武则天时代开始,陆续担任了三朝的宰相和尚书职位,不管是在清除叛党,还是推行新政上,都少不了他的一份力,才有了后来的开元盛世,因此他和房玄龄等人被称为“唐朝四大贤相”。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中国唐代历史上出现过四位著名的宰相,他们是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房玄龄,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求问,唐朝有个宰相做很多事,皇帝很信任,皇帝自己不想做、做不了的事都...

1、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都曾当过宰相,也都很厉害,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2、说起大唐的宰相,那可是非常多,魏征就是其中名相之一。魏征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在玄武门之变后,开始为李世民效力。在任期间,魏征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辅佐李世民共创了“贞观之治”。

3、一手遮天的李辅国企图做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此举遭到了宰相萧华的激烈反对。李辅国怀恨在心,多次在皇帝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自己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4、创造科举零录取记录的唐朝宰相便是李林甫,他这样做是因为害怕真正有才学的人会通过科举被皇帝信重,而自己则会失去如今的地位。

5、相反,他们有很多共同点。首先,从性格上来说,两人都属于攻击性性格。张说,张为了当宰相,急于听到皇帝要重用他的消息。这是类似的性格。另外,两个人的个人素质也很相似。玄宗看中了张,说他善于治国,武功高强。

6、唐朝前期,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唐太宗时,由于中书令、侍中的名位较高,因而不常设置。

“房谋杜断”说的是哪两个人?这两个人之间有什么关系?

1、两人同心计谋,传为美谈。后人因以房谋杜断喻指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谋划国家大事。元雅琥《上执政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萧规曹随)。

2、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3、房谋杜断指的是哪两个人 房谋杜断指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著名宰相的故事。这两位都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宰相,两个人的合作非常默契,房玄龄善于提出方案,做谋划。而这个杜如晦则是善于判断和做出决定。

4、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相知相惜,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帝王,因此人称“房谋杜断”,比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后世以两人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