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和通判的职责有何不同(知州与通判)

作者:admin 时间:2023-11-04 09:29:41 阅读数:23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通判”是何官职?

通判(tōng pàn),中国古代的官名之一,多指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又名同判(避讳)。官制始于宋朝时期,明朝期间为各府的副职,位于知府、同知之下。

“通判”一职,始于宋,止于清,是地方行政官员的一种。在宋时,他是以中央派员的身份,下到地方,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存在,负有地方的行政及监察职权,用以与地方行政长官形成制衡。

通判由是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和现在的官职是没有对比性的,地区政府常务副职加纪检书记的,不过当时通判的权利比这个要大很多。

通判作为知州、知府的副手,所以应该称为副市长或者副省级市长。也大概相当于省地市的厅长,副厅长这种职务。其实无论知府、知州还是通判,理论上都算是临时性的官员差遣。并不是常设官职,也可以称为特派员。

判通——通判——知州——知府 知府是五品,知州六品,知县七品,通判从七品。

知府大还是通判大

判通——通判——知州——知府 知府是五品,知州六品,知县七品,通判从七品。

因此,虽然通判和知县都是古代重要的官职,但就职权范围和地位来说,知县比通判要大。

因此,从官阶上看,知州的官阶比通判和提刑要高。但是官阶高低并不代表实际权力大小,通判和提刑在地方事务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力也很大。在实际历史上,这三个官员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和竞争的关系,各自有着不同的政治作用。

BCI是什么?BCI的基本介绍

1、BCI是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的缩写,即脑机接口技术。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

2、BCI是Baltic Capesize Index的英文缩写,是波罗的海海岬型船运价指数,也称波罗的海好望角型船运价指数。1999年的9月1日,波罗的海交易所将原来反映巴拿马型船和好望角型船的BFI,即现在的BDI指数分解成BCI和BPI两个指数。

3、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全称是“良好棉花发展协会”,自诩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可持续发展非营利组织。它制定了相关标准,要求会员必须使用它们认为符合标准的棉花,才能使用BCI标识。

宋朝知州和通判是什么官职

通判: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是由朝廷选派,协助知州进行地方行政事务管理的高级官员,官阶属于正六品。 提刑:提刑官则是宋代特有的地方监察官,官阶属于从三品。

通判为知州、知府的副手,所以对应为副市长。举报宋江的反诗给蔡九知府的黄文炳就是卸任的通判。通判一般由从六品京官中委派。宋朝的通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

通判是指一个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