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徽对割圆术的创新思想

作者:admin 时间:2023-11-26 14:26:42 阅读数:15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数学家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做了哪些贡献?

1、刘徽在他的《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论证了圆面积公式,给出了著名的圆周率计算方法——“割圆术”,并利用它计算出在当时相当精确的圆周率值。割圆术也成为数学史上伟大的创造之一。

2、刘徽首创“割圆术”的方法,可以说他是我国古代极限思想的杰出代表,在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得到的结果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很先进的。在刘徽之后,祖冲之所取得的圆周率数值可以说是圆周率计算的一个跃进。

3、其二就是面积与体积理论。他提出了刘徽原理,并将多种面积或体积的问题加以解决。另外,他还在自己的著作中,给出了对幽州率的计算方法,使圆周率又成为徽率。

刘徽的割圆术具体内容是什么?

割圆术我国古代证明圆面积公式和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由刘徽首先提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逐步增加时,其周长和面积分别逼近圆周长和圆面积。刘徽曾用此法算出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以验证圆周率的正确性。

割圆术(cyclotomic method)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圜,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只有一个中心,圆周上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

割圆术就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来近似代替圆。刘徽认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数无限增加时,其周长即愈益逼近圆周长。”圆内接正多边形数无限多时,其周长的极限即为圆周长,面积的极限即为圆面积。

刘徽是怎么发明割圆术的呢?

1、于是,刘徽采用这个方法,把圆逐渐分割下去,一试果然有效。刘徽独具慧眼,终于发明了“割圆术”,在世界上把圆周率计算精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刘徽从偶然事件得到了启迪,从中联想到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进而发明了“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提供了一套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

3、石匠打磨的事情,让刘徽瞬间茅塞顿开,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事情,从中联想到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4、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刘徽在批判总结了数学史上各种旧的计算方法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才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方法。

5、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使边数逐次加倍,作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并依次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这些结果将逐渐逼近圆面积,这样就可以求出圆周率的值,这种方法被称为刘徽割圆术。

6、割圆术我国古代证明圆面积公式和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由刘徽首先提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逐步增加时,其周长和面积分别逼近圆周长和圆面积。刘徽曾用此法算出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以验证圆周率的正确性。

古代数学家刘徽提出的割圆术是为了证明什么?

割圆术我国古代证明圆面积公式和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由刘徽首先提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逐步增加时,其周长和面积分别逼近圆周长和圆面积。刘徽曾用此法算出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以验证圆周率的正确性。

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提出的割圆术指的是函数的极限思想。割圆术是刘徽创造的运用极限思想证明圆面积公式及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割圆术是我国古代证明圆面积公式和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由刘徽首先提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逐步增加时,其周长和面积分别逼近圆周长和圆面积。刘徽曾用此法算出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以验证圆周率的正确性。

刘徽与”割圆术“

刘徽割圆术简单而又严谨,富于程序性,可以继续分割下去,求得更精确的圆周率。

割圆术(cyclotomic method)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圜,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只有一个中心,圆周上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

刘徽的割圆术反映了极限数学思想。他通过将圆分解为多个小的正多边形,然后逼近圆的面积和周长,从而得到圆的面积和周长的近似值。

刘徽割圆术的基本思想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就是说分割越细,误差就越小,无限细分就能逐步接近圆周率的实际值。

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使边数逐次加倍,作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并依次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这些结果将逐渐逼近圆面积,这样就可以求出圆周率的值,这种方法被称为刘徽割圆术。

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提出的割圆术指的是函数的极限思想。割圆术是刘徽创造的运用极限思想证明圆面积公式及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割圆术是什么意思?

1、割圆术是以“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无限逼近“圆面积”。即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细割圆,并使正多边形的周长无限接近圆的周长,进而来求得较为精确的圆周率。

2、割圆术(cyclotomic method)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圜,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只有一个中心,圆周上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

3、”意思就是说把圆周分得越细,即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用它的面积去代替圆面积,就丢失的越少。不断地分割下去,让边数不断地增多,那么边数无限多的正多边形的面积就与圆面积相等了。

4、割圆术是我国古代证明圆面积公式和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由刘徽首先提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逐步增加时,其周长和面积分别逼近圆周长和圆面积。刘徽曾用此法算出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以验证圆周率的正确性。

5、这种方法叫“割圆术”,就是把圆分割成正多边形来求圆面积,边数越多,与圆越近似。这里“割”就是分割的意思;“失”指误差。“以至于不可割”,就是直到不能再分割;“周”是圆周;“无所失”就是没有误差。

6、一般指割圆术 三国时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中“一个十分精彩的算法”。在此之前,圆周率采用“径一周三”的实验数据。东汉科学家张衡采用和。刘徽认为过大。东汉天文学家王蕃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