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错觉的三大经典误区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3 05:38:59 阅读数:3人阅读
  1. 人际交往中有哪三大认知偏差?
  2. 肖申克的救赎心理学原理?

人际交往中有哪三大认知偏差?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虽然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认知具有综合性,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一般而论,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

3、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5、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认识,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

基本归因偏差、虚假一致偏差以及当事人与旁观者归因分歧可能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以期帮助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加以防范和纠正 ,提高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生错觉的三大经典误区

人际关系中,人们都觉得对方是势利眼,有什么事情的话,更注重有能力的一方 可是等到轮到你的时候,你也是觉得其实有能力的一方更能够有吸引力吸引到这。

肖申克的救赎心理学原理?

简答:肖申克的救赎体现了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心理原理。

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杜佛兰(Andy Dufresne)和瑞德(Red)都是被囚禁在肖申克监狱的罪犯,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体现了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心理原理。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在影片中,安迪在监狱中不断追求自我实现,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其他囚犯,同时也通过读书、写信和播放音乐等方式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的行为,不仅让安迪在监狱中获得了尊重和信任,也让他在心灵上得到了自由和解放。

自我超越是指个体在实现自我需求的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如为社会做贡献、追求精神上的成长等。在影片中,瑞德是一个已经被囚禁了很长时间的老囚犯,他对自己的未来已经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但是,在安迪的帮助下,瑞德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他开始读书、学习新技能,并最终获得了假释。这种自我超越的行为,不仅让瑞德在监狱中得到了新的生活意义,也让他在出狱后能够重新融入社会,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之,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安迪和瑞德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展示了人类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心理原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部电影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指导,如如何在困境中保持自我,如何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等。

《肖申克的救赎》社会心理学分析——我们怎样做出错误的判断

人生错觉的三大经典误区

  主人公是一个银行家,叫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他被判无期徙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影片的开头主要是安迪偷情以及法庭场景的穿插展现,令人注意的是,安迪给人的第一直觉印象——这人像是一个因为妻子偷情而枪杀他们的人,表情呆滞,眼神游离,完全是一种对妻子出轨无法理解和郁闷的表情。

  再看阵阵有词的律师,他作为一个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可以想象其在嫌疑人的犯罪模式以及自己的法庭辩护的种种技巧已经深知,在其潜意识之中一定有嫌疑人的种种既定的模板来供他对照,即使他的辩词看起来很有逻辑。很显然,他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在安迪说自己将枪扔进河里开车回家之后,这位律师提高了自己的音调,以一种汹汹而来的气势一下将安迪无力的供词驳回,其实只是从语气上我们就可以倾向于律师而不是安迪,因为坐在席上的法官和听众都觉得安迪做贼心虚。看到听众席上他们茫然的表情,我就觉得安迪的无力和听众的无力,大众倾向于权威,甚至会觉得律师很聪明辩护很精彩。再后来律师的辩护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在过度自信的基础上有陷入了验证性偏见和错觉相关的误区,也就是说我们常常寻找回忆那些能够明确验证自我观念的反馈并将我们自己期待发现的某种重要的相联系。他将所有的证据罗列,安迪有犯罪动机,有犯罪现场的脚印,指纹等,这些再加上其一句极富情感煽动性的一句话“他们是犯了错,但是他们所犯的错严重到……需要用死来赎罪吗?”再后就想象一个自己的推理假设,事实上这个假设毫无依据,但是加上了律师的情感性的煽动就变得很有力量。错觉的相关,假想的推理,其中渗透的是一种情绪,情绪通过与其相关的经验来给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着色。包括最后法官的宣判,“杜福雷先生,我觉得你非常冷血,看着你就令我毛骨悚然。我已本州赋予我的权利判你两项终身监禁,分别为两位死者,退庭。”“令人毛骨悚然” 首先是安迪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将凶杀和他联系起来的话。也就是说法官的判决带有很强的情绪性。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非理性的行为以及判断呢?

  首先,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判断。这种过度的自信现象部分来源于我们更容易描绘自己正确而非错误的缘由。另外,人们更有可能去寻找那些支持而非否定自己的信息。

  其次,当别人给我们提供横有说服力的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