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国公先庙碑铭的魏博节度观察使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4 11:02:55 阅读数:3人阅读
  1. 配享太庙是什么样的殊荣?历朝历代哪些人有机会配享太庙?
  2. 域的繁体字怎么写?
  3. 水害是什么意思啊?

配享太庙是什么样的殊荣?历朝历代哪些人有机会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则是皇帝对臣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奖励,获得配享资格的人在死后能将牌位放在太庙中受后世供奉,简单来说配享太庙是死后哀荣,可以和历代帝王同样接受后世君王的祭祀。

配享资格极难获得,明朝二百余年历史只有三十七人配享太庙,其中大部分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如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等人,清朝近三百年也仅有26人获此殊荣,在满清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汉人中仅有三朝老臣张廷玉获配享资格,而张廷玉的“配享”资格也是 一路荆棘。

配享太庙是封建时期臣子最高的荣誉。配享太庙的资格,基本上只属于在国家的统一和建设付做出过卓越贡献或者是在国家危难时期立有重大功劳的元从重臣,护国功臣。

太庙的存在,是中国传统思想当中对于祖先神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皇帝去世之后就会成为祖先神被供奉在太庙当中,可以享受到最高等级规格的祭祀。而配享太庙的臣子也可以随着先帝一起享受高等级的国家祭祀。这可以说的上是生荣死哀,是每一个臣子的毕生追求。这甚至要比“生当太傅,死谥文正”还要荣耀和体面。比如说清朝时期能够配想太庙的只有立下过重大军功的王爷和备受宠爱的满族大臣,汉人中只有张廷玉一人配享太庙的。而且历代国君对于配享太庙的人员都要做出严格的规范和审查并不是所有重臣都能顺利入选的。

 

就拿张廷玉而言,他配享太庙的历程也是一波三折,多灾多难。雍正帝遗诏当中特别注明,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作为对他一生辛劳的报偿。可是乾隆帝上位后一直不满张廷玉的倚老卖老和部分所作所为。他认为张廷玉忠于先帝却不忠于自己,就剥夺了张廷玉的官职爵位。

一度还想撤销他在太庙的配享权,只是碍于雍正帝的遗诏和张廷玉在朝廷内部的威望,才在张廷玉死后给了他这项殊荣。可以从中看出,配享太庙是何等的尊贵和荣耀。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在祭祀当中也有非常严格的等级规范,比如说只有君王的太庙,才可以用太牢的礼仪来进行祭祀。低一个级别,只能用少牢来进行祭祀。到了清朝,又融入了少数民族一些特有的祭祀活动和祭祀内容。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中核心大臣,金钱,财富,权势,他们已经都能得到满足。所追求的无外乎荣耀二字。因此所有的枢机大臣,总督巡抚,都以能够配享太庙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

 




不管是太庙还是配享太庙,其实都是封建时代下的一种特殊产物,但也可以看做是悠久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或者缩影,其实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太庙,只不过这是皇帝家族专属的,代表着皇家的世代延续,历代皇室的先祖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家族后人的祭拜和香火。

在古代民间,一般立上一座神庙,都会有源源不断的人们来这里祭拜,更不要说是皇室专属的太庙了,如果死后被安排在了这里,不仅能享受到一般人的香火,还能得到后世君王和皇族的祭祀。

这对于古代的大臣们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他们也普遍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变成神仙,从此保佑子孙延绵不断,家族长盛不衰。

沂国公先庙碑铭的魏博节度观察使

太庙既然是供奉皇帝灵位的地方,那么大臣们被安排到太庙里,也就可以到另一个世界去服侍皇帝了,不管在哪个朝代里,太庙都是极为神圣和重要的存在,其中供奉着历代君王的灵位,昭示着皇室血脉延绵不断,所以皇帝和王公大臣们都把祭祀太庙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

对于大臣们而言,虽然不是自己家族的宗庙,可如果能够被赐予配享太庙的殊荣,那也绝对没有坏处,一方面自己可以享受到后世大量的香火,成为家族中的荣耀;另一方面还是对皇室忠心的一种象征,对于后代的好处不言而喻。

太庙相当于我们普通大家族的宗祠,由于供奉的事君主的牌位所以叫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配亨太庙,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殊荣。皇帝到太庙祭祖,给先皇牌位跪拜,顺便也把配亨太庙的大臣的牌位给跪拜了。这在古代可以说是为人臣子的最高荣誉,比生前获得的任何奖赏的含金量都要高。

如此高的荣誉,能获得的人是少之又少。历朝历代能获得配亨太庙的大多都是得到皇帝认可的功臣或宗亲,这种功臣或宗亲都是有开疆扩土之功或拥立之功,例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常遇春、徐达等。还有在文治方面有大建树的,例如赵普、王安石、司马光。还有就是皇帝特别信任的大臣,例如张廷玉。

域的繁体字怎么写?

域字的繁体与简体写法相同,繁简对照图片如下:形声。字从土,从或(yù),或亦声。“或”义为“边境巡逻”。“土”指“封土”。“土”与“或”联合起来表示“封建之土”。本义:领土。邦国。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域外、异域、区域、地域、领域、疆域。“域”本作“或”,与“国”同义。

繁体字是指汉字简化后被简化字所代替的原来笔画较多的汉字,以国务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之一〈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为最新规范,在该对照表中“域”字没有对应的繁体字,何来简繁之说。“域”是传承字,并不是什么繁体字或简化字。

繁体字:域

地域

[ dì yù ] 

基本解释

(名)①指范围广大的地区。②地方(指本乡本土)。

详细解释

土地的范围;地区范围。

《周礼·地官·大司徒》:“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 兴 乃图六州之地域,籍其人与三军之生齿,自寅司马已下至於郡邑史之废置,尽献於先帝。” 清 吴敏树 《亡弟云松事状》:“弟之葬也,余未为誌。其地域已隘,而余终当相就;欲别择地,而自营壙偕焉。” 

水害是什么意思啊?


1、水害类别分为水害事故、水害断道、水害慢行、设备损坏四类。

沂国公先庙碑铭的魏博节度观察使

2、水害即水之祸害,泛指水灾。

3、汛期是水害事故的易发期、高发期,大气降水明显增多,对地表水体、地下含水层和未封闭填实的采空区进行补给,易导致水压升高、涌水量增大;持续强降雨,还可能导致地表水从采空区倒灌,造成塌方,毁坏道路,引发泥石流。

水害是指由水的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引发的破坏性事件或情况,造成对人类、财产和环境的损失。水害通常与水的过度积聚、洪水、暴雨、海啸、飓风或雷暴等天气现象有关。

水害可以对城市和农村地区造成广泛的破坏,包括以下方面:

1. 洪水:洪水是由于长时间的暴雨、融雪、河流暴涨等因素引起的水位上升,超出河道容量造成的大规模水灾。洪水可以淹没低洼地区、冲毁建筑物、农田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 地质灾害:水的积聚也可能导致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从而破坏房屋、道路和农田。

3. 城市内涝:城市内涝是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畅通、暴雨过程中排水不及时等因素造成的城市积水现象。城市内涝会导致交通阻塞、房屋被淹以及污水泛滥等问题。

4. 海啸:海啸是因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引发的地震等原因,海水突然掀起高浪而形成的海洋灾害。海啸进一步跃高,在抵达海岸时可以造成极大破坏,损坏建筑物、港口设施和沿海社区。

应对水害灾害需要科学的预警系统、有效的灾害管理措施和适应性的防灾准备工作。这包括提前预测、逃生和救援计划、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等。

水害 基本意思

因雨水过多,地下水上升等原因造成的危害,如引起矿井或地下建筑被淹,工程渗漏,路基坍塌、交通中断等。

水害 详细解释

水之祸害;水灾。

《管子·度地》:“ 桓公 曰:‘愿闻水害。’”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 滑 以水害闻於朝,请移 河 於 卫 之四十里。”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三:“其间水利当兴,水害当除。”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二章:“ 顓頊 有 共工 之阵,以平水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