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适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9 00:00:45 阅读数:5人阅读
  1. 削足适履的读音是什么?
  2. 履的成语?
  3. 履屣屐的区别?
  4. 削足适履和因噎废食的区别?

削足适履的读音是什么?

xuē zú shì lǚ

“削”,普通话读音为xuē,“削”的基本含义为用刀切去或割去,如削皮、削发;引申含义为减少,删除,如削剔、削职,“削”也常做动词,表示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如削皮、削瓜。

读音:xuē zú shì lǚ

履,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lǚ,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履”的基本含义为鞋,如:西装革履;引申含义为践踩,走过,如:如履薄冰(身临其境)。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履”的用法常作动词躬行,如:履忠(躬行忠诚之道)。

履的成语?

以冠补履,释义: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履险如夷,释义: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履薄临深,释义: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

跋履山川,释义: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步履如飞,释义:形容行进很快。

履霜坚冰

削足适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lǚ shuāng jiān bīng

成语解释 履:踩,踏。踩着霜,就想到结冰的日子就要到来。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对它的发展有所警戒。

成语出处 《周易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像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比喻看到事物苗头就对其发展有所警戒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1、履薄临深[lǚ bó lín shēn]

【解释】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

2、履机乘变[lǚ jī chéng biàn]

【解释】犹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3、履仁蹈义[lǚ rén dǎo yì]

【解释】履、蹈:执行。指实行仁义之道。

以下是一些以"履"字开头的常见成语:

1. 履历:指个人的工作经历和学习经历。

2. 履行:指按照承诺或法律义务进行实施或执行。

3. 履霜坚冰:比喻通过艰苦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4. 履遗径坛:比喻继承前人的遗志和努力,继续前进。

5. 履历丰富:形容个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经历。

这些成语都以"履"字开头,每个成语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具体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成语。

履屣屐的区别?

“屣”“履”“屐”“屦”四个字,它们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指“鞋”,但仔细辨析,却又有细微的差别。

屣,一般指拖鞋

“屣”,读音xǐ,本指穿鞋不着鞋跟,后特指拖鞋,也指拖着鞋走路。

削足适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文中的“屣”既非穿鞋不着鞋跟,又非穿着拖鞋,而是拖着无跟的旧鞋。这句话描写的是宋濂为求学而“背着书箱,拖着旧鞋,步履艰难地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倒屣相迎”是一个成语,讲的是东汉时的蔡邕与王粲的故事。一天,蔡邕听门人报告说外面有一个叫王粲的小孩来求见。蔡邕早已耳闻王粲的大名,他年龄虽小,却才智过人。蔡邕爱才之心急切,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好,顺势倒拖着鞋子就跑出去迎接王粲。后遂用“倒屣相迎”来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和对宾客的重视。

倒屣相迎

履,古人对鞋的通称

“履”,读音lǚ,是会意字。《说文》中释“履,足之所依也”,后泛指一般的鞋,如成语“郑人买履”。有时也作动词,意为踩着,如成语“如履薄冰”。

成语“削足适履”出自《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未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意思是因听信坏人的话而骨肉相残、父子相危,就好像砍去脚趾头而适应鞋的大小,砍去头颅而便于戴冠一样愚蠢。现用“削足适履”来比喻过分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

吐鲁番古墓群出土的织成履

屐,相当于今天的木屐

“屐”,读音jī,鞋底用木板做成的鞋,一种是平底的,一种是鞋底有齿的。唐以前“屐”常用作登山鞋,宋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宋·张瑞义《贵耳集》:“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

历史上有名的“谢公屐”指谢灵运为登山特别设计的木头鞋。这种鞋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形状像拖鞋,底上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很是方便。

木屐

屦,也可理解成草鞋

“屦”,读音jù,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是一种较古老的鞋。《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中的“葛屦”就是一种用葛制成的鞋。

周朝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为周王及王后制作草鞋,这些人叫“屦人”。据《周礼·天宫·屦人》记载,屦人的职责是“掌王及后之服屦”。国王和王后夏天穿的鞋一般是葛草编的草鞋,而且草鞋需要和服饰颜色、款式搭配,“玄端黑屦”“素积白屦”,意思就是黑草鞋配黑衣服,白草鞋配白腰带。

削足适履和因噎废食的区别?

削足适履(xuē zú shì lǚ)和因噎废食(yīn yē fèi shí)是两个不同的成语,分别来自于《史记》和《论语》。
削足适履的意思是指为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主动削减自己的要求或条件,以求适应。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史记中记载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孙膑为了能够追赶上燕国的大军,主动砍去自己的一只脚的筋骨,戴上假脚继续行军。因此,削足适履成为了形容顺应时势,主动做出让步以适应环境的成语。
而因噎废食的意思是指由于因为噎咳而放弃进食。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论语中的一则故事。相传,孔子的门徒子路曾经吃饭时一口气吞下了很多肉,结果被呛住了,喉咙里的肉怎么也咽不下去。这时,孔子告诉他,吃饭的时候要慢慢咀嚼,不要一口气吞下去,否则会导致噎住。因此,因噎废食成为了形容因为失败或受到一次打击而放弃整个事情的成语。
综上所述,削足适履强调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意愿,而因噎废食则强调由于一次失败或打击而放弃的消极态度。

 削足适履和因噎废食是两个常见的成语,它们都有典故出处,分别出自《韩非子·解老》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这两个成语在含义上有一定的区别,具体如下:

1. 削足适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砍掉脚趾来适应鞋子,比喻不合理地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地生搬硬套。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对事物的过分追求和盲目追求,导致不合理地适应某种情况或方法。

2. 因噎废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干脆不想吃饭了。比喻因为遇到一次挫折或困难,就放弃本来应该去做的事情。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因为一次失败或挫折,而对整个事情产生恐惧,导致放弃继续努力。

总结一下,削足适履强调的是过分追求和生搬硬套,而因噎废食强调的是因为挫折或困难而放弃。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批评不合理的行为和态度,但侧重点不同。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成语来进行表达。

削足适履(xiāo zú shì lǚ)是指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等。比喻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适时地做出调整和改变。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五·庞牧策赵》。
而因噎废食(yīn yē fèi shí)是指因为被食物噎住而停止进食。比喻因受到一次失败或困难而完全放弃。
两者的区别在于削足适履是在合适的时机主动进行调整和改变,以达到更好的目标;而因噎废食则是由于遇到了困难或失败而完全放弃,不再继续努力。实际上,削足适履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应对方式,而因噎废食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