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真正顶峰在何处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9 13:11:43 阅读数:11人阅读
  1. 17课 爬天都峰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描写万里长征精神的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17课 爬天都峰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爬山前,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和“陡”,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胆怯,“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运用了语言描写。爬山时,抓住“我”的动作和样子来写,“奋力”“手脚并用”表现出“我”爬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一会儿……一会儿……”将奋力攀登天都峰的“我”比作“小猴子”,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爬山后,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和老爷爷互相感谢。

爬天都峰这一文章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1、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写万里长征精神的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中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作者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比作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这两句同时也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万里长征精神是伟大的,它是一种英勇、坚毅、勇气和毅力的集合体,具有无尽的感人力量。
其中,恰好有一种修辞手法——比喻。
万里长征精神有点像钢铁般的意志,不断地克服困难、跌跌撞撞地前行,就像是一条滔滔不绝的江河,不断地奔腾向前。
万里长征精神是一座不可征服的高山,不管面对多么险恶的环境都能不屈不挠、砥砺前行,不断攀升向着成功的巅峰,就像是触手可及的光荣和伟大的召唤。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创作的一首诗,也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该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早发白帝城

修辞手法的真正顶峰在何处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修辞手法的真正顶峰在何处

后两句是此诗的精华所在。第三句的境界非常神妙。从奉节到江陵,中间要经过长江三峡,两岸连山叠嶂,“常有高猿长啸”,特别容易引起羁旅之人的伤感。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句诗所用修辞手法是夸张。意思是——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2、附原文: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赏析】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修辞手法的真正顶峰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