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时期中兴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20 13:40:02 阅读数:4人阅读
  1. 同治中兴是什么事?
  2. 同治年间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
  3. 同光中兴历史事件?

同治中兴是什么事?

是指:咸丰皇帝去世后,清朝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期,也就是所谓的“同治中兴”,或者说是“同光中兴”。其实无论是同治皇帝还是光绪皇帝,都不是什么少年英主,但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老谋深算,加上随平定太平天国而青云直上的汉族将领,清朝迎来了“最后的回光返照”。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中叶后,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下开洋务运动。

也有人把清代咸丰至同治时期定为咸同中兴,作为一个中兴的阶段,但现时普遍都认为中兴时期主要在同治统治年间。

同治年间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

1.两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 同治帝在位13年, 前12年是在两太后垂帘,最后只亲政了一年。

2.镇压太平天国,捻军: 清政府利用湘军并借列强之师助剿,同治三年(1864)将太平天国镇压了下去。接着李鸿章率淮军于七年也将捻军镇压了下去。

3.洋务运动与同治中兴: 60年代开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办起了洋务,以建立新式军备为中心,并创办了一些为它服务的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洋务运动与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赢来了“中兴”。然而同治帝与这一切毫无关系。

4.帮助越南抗法,订立《北京专款》: 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帝亲政,只有一年。这年十二月,应越南国王要求,同治帝派遣两广总督瑞麟帮助越南抗法。

同光中兴历史事件?

同光中兴是晚清时期,少部分人为了拍慈禧的马屁而提出来的。正统的历史学家是不认可这种观点的。

拍这种马屁的人,主要是依据以下几点。

第一,同治初年慈禧延续了咸丰的政策,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东南地区的混乱暂时告一段落,清政府喘了一口气。从这一时期一直到光绪晚期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西北和云南地区虽然有一些叛乱,但很快平定,没有波及全国。从当时的社会总体环境来看,从同治到光绪前中期,国内政治格局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出现严重的军事冲突。

第二,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恢复,从而可以在财政上给予清政府支持,相比之前一段时间在财政上的困窘,这一时期清政府的财政状况相对好转。

第三,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兴名臣,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时候,就开始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开启了洋务运动的大幕。之后为了在经济上支持军工企业又开始引进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发展,使得晚清时期的社会,出现了一点兴旺的苗头。

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三条理由都是有问题的。

第一,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当中,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有了共同的敌人,开始进行合作。清政府不得不通过出让主权的方式换取西方列强的支持。所以形成了晚清时期中外关系相对较好的一个阶段,但这是以中国单方面的做出巨大牺牲为代价的。绝对谈不上功绩。

同治时期中兴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被剿灭,晚清政权在短时间内得以巩固。但是社会矛盾依旧尖锐。到了光绪朝中晚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新的政治力量的产生,实际上就宣告清政府的末日已经近在咫尺。

第三,江南地区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西方近代工业的侵入之下,其实已经很难维持,随着西方侵略势力的深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供应地和市场倾销地。最后必然伴随传统经济的破产。短时间内的经济恢复实际上是一种补偿效应。这种恢复不具有持续性。

第四,洋务运动虽然搞得热闹,但是从最终结果来看,是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一些技术,但并没有配套引进相关的管理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衙门管理方式,导致企业效率低。后来为了提升效率,又引进商人资本,但因为政府过于强势,压制商人,导致商人投资欲望不高,官商合办以失败告终。

总的来看,所谓的同光中兴不过是清王朝崩溃之前最后的一抹光辉。这点光照不亮清王朝的前程。

同治时期中兴的含义是什么?

同光中兴指【洋务运动】

咸丰去世以后,中国进入一个特定时期,就是“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日趋衰败的清朝统治出现了所谓“同光中兴”的局面,中外出现了“暂时和好”,洋务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平息”了。

但是同光中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兴”。清朝自乾隆中后期就一直走下坡路,以后没有可以称为“治世”或者是“盛世”的。的确以休养生息为主要目的历同治、光绪两朝,清朝的经济得到恢复,并且逐步引入了西方的生产技术,我国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发展阶段。

经过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磨难,中国迎来了皇权专制王朝的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历史书上也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形容大清帝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同治时期中兴的含义是什么?

而“同光中兴”,正是清帝国在这样复杂、凶险的环境中进行地有益探索,启迪来者。虽然同治(爱新觉罗·载淳)、光绪(爱新觉罗·载湉)两位皇帝都未见得是什么英主,但把持着朝政的慈禧太后自是老谋深算,而贤王能臣如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张之洞等也尽心辅国。

从1864年(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三十年间,国内基本安定,官僚求富求强,“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西方技术、资金和人才得以引进,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留学生也开始被派遣到海外

。这一派中兴气象,在甲午战争的军事惨败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