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指气使的典故出自哪里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26 01:52:41 阅读数:4人阅读
  1. 恩大成仇的历史典故?
  2. 媚上者必然欺下的典故?
  3. 发噱解颐的意思?
  4. 一醉成名的典故?
  5. 满招损,谦受益的古人故事?

恩大成仇的历史典故?

1、“大恩即大仇”这句话有个故事来源,在唐代唐肃宗在位时,有个名叫李勉的岭南节度使,他当年曾任开封尉一职。在任上时,曾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刺客。

数年后,李勉客游河北,偶然遇到这位当年的囚徒。故囚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说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并私下和结发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报德?”

妻子说:“偿还千匹可乎?”

故囚说,不行不行,一千匹布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

妻子又说:“两千匹可乎?”

故囚仍然摇头,说,还不够。

妻子就说:“若此,不如杀之!”

幸得此家仆人密告,李勉才免于一死。

刘邦早年常带狐朋狗友到兄长家蹭饭。大哥去世后,刘邦一如往昔,大嫂对此非常厌烦。有次刘邦再次带人来蹭饭,其嫂就不停的刮着锅底,假装饭已吃完。

客人走后,刘邦入厨房,见锅中还有饭,因此怨恨其大嫂。

颐指气使的典故出自哪里

刘邦称帝后,封建众子侄为藩王列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刘信。

刘太公问刘邦,刘邦对曰:“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

经刘太公敦促下才封刘信为羹颉侯,羹颉之意为用勺子刮锅底。

媚上者必然欺下的典故?

媚上者必欺下”出自《留侯世家》,是指“讨好上司,欺压下属”,《留侯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

《留侯世家》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为人及其性格特征,使这一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媚上者必然欺下”没有具体的典故,意思是讨好上司,欺压下属。

这是一句比较流行的俗语,意思大概如下:

对于上级领导,一般性的拍马屁、表忠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便你再努力再聪明再会讨好,也会被视为一种短视和无能的表现。只有当你的上级感受到你发自内心对他的认可和尊重时,才会对你刮目相看。

同样,对下属也需要保持一种谦逊随和的态度,不要仗着自己有一点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盛气凌人。否则,不仅不会获得下属的尊重和拥戴,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总之,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要保持一种谦虚谨慎、尊重他人的态度,才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信任。

这并不是一个既定的成语或典故,可能是一些人自己发明的口号或谚语。通常认为,媚上者是指在上级面前拍马屁、讨好的人,其欺下的意思是指媚上者为了讨好上级,可能会对下属采取一些不公正或压迫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典故与其相关。

“媚上者必欺下”出自《留侯世家》,是指“讨好上司,欺压下属”,为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媚上者的心灵是扭曲的,心理是肮脏的,他之所以要媚上,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媚上而获取好处。这个好处除了钱,还有一个就是权力。一旦他获取了权力,他难道就不想享受一下被人媚的感觉?就不想表现一下他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威风吗?

2、凡媚上着,无不是在上级面前谨小慎微、毕恭毕敬的。那么,时间长了,他的内心深处必然会产生出极为强烈的不平衡心理。于是,便把在上司面前献媚所产生出来的压抑、屈辱之感转移到下级身上了,即:通过欺下来补偿和平衡自己媚上时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3、小人得志。过去有句话叫做穷人不能有钱,怂人不能有权。为嘛这么说呢?因为这怂人一旦有了点儿权,他会在那种充满了暴发户心理及带有极强报复性心理的极度膨胀下,变本加厉的去欺压自己手下的人的。

颐指气使的典故出自哪里

对此,鲁迅先生说得最为贴切,他说道:“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他们要把之前吃过的苦、受过的伤,加倍的补偿回来。所以他们会比主子更无情、残忍,因为他们更了解底层的累,更渴望得到上层的优越。所以,在鲁迅的眼里:哈巴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发噱解颐的意思?

意思是指非常有趣令人捧腹大笑的某件事。

发噱的意思是能引人发笑;可笑。 

解颐的意思是指笑得下巴脱落。形容人开怀而笑。开颜欢笑。

解 jiě 的意思是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颐  yí 意思是面颊,腮:支颐。颐指气使。 休养,保养:颐神。颐养。 

一醉成名的典故?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满招损,谦受益的古人故事?

故事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述说舜令禹征有苗,有苗不服。益劝道:“满招损,谦受益”,要以德服人。禹即班师。后“满招损,谦受益”用作成语告诚人们,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得到裨益。陈毅有句诗:历览古今兴衰事,成由谦虚败由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孔子这样的千古圣人尚能不耻下问,何况侪辈凡夫俗子。“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汪洋;泰山不择尘土,故能成其崔嵬。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丹青爱好者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向住持释圆和尚诉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可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师傅,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释圆和尚听了淡淡一笑,要求其“现场直播”。绘画者问画什么,释圆说老僧平素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饮茶,施主就为我画一把茶壶一个茶杯吧。年轻人寥寥几笔就画完了,一把倾斜的茶壶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茶杯中,画得栩栩如生。没想到和尚说他画错了,应该把杯子布置在茶壶之上才是。年轻人说大师有没有搞错啊,哪有杯子往茶壶里注水的。释圆哈哈大笑:“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够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注入你的杯子里?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取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年轻人听后恍然大悟。  战国时期,魏昭王求贤,高参郭隗似乎是这样建议的,你把别人当做老师,那么比自己强百倍的人就会到来;你把别人当成朋友,那么比自己强十倍的人就会到来;你把别人当成部属,那么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就会到来;如果颐指气使,怒吼呵斥,那么招来的只能是厮役和奴隶。  谦虚无论是于自身还是于一国一家的事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毛泽东曾经也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孔子这样的千古圣人尚能不耻下问,何况侪辈凡夫俗子。“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汪洋;泰山不择尘土,故能成其崔嵬。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丹青爱好者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向住持释圆和尚诉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可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师傅,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释圆和尚听了淡淡一笑,要求其“现场直播”。绘画者问画什么,释圆说老僧平素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饮茶,施主就为我画一把茶壶一个茶杯吧。年轻人寥寥几笔就画完了,一把倾斜的茶壶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茶杯中,画得栩栩如生。没想到和尚说他画错了,应该把杯子布置在茶壶之上才是。年轻人说大师有没有搞错啊,哪有杯子往茶壶里注水的。释圆哈哈大笑:“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够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注入你的杯子里?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取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年轻人听后恍然大悟。  战国时期,魏昭王求贤,高参郭隗似乎是这样建议的,你把别人当做老师,那么比自己强百倍的人就会到来;你把别人当成朋友,那么比自己强十倍的人就会到来;你把别人当成部属,那么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就会到来;如果颐指气使,怒吼呵斥,那么招来的只能是厮役和奴隶。  谦虚无论是于自身还是于一国一家的事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毛泽东曾经也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满招损,谦受益"是一则古人故事。
这则故事通常指出人们过于自大会遭到失败,而谦虚谨慎则会为个人带来收益。
据说,这个故事源于东晋曹植的《洛神赋》中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蕴含着书生之见、书生之说、“强者不屈,弱者不挫”的理念,被后人广泛传颂,流传至今。
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谦虚谨慎的重视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我们只关注了成败和利益,忽视了能否不断的反思自身,从而完善自我,做一个心胸开阔、谦逊待人、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