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探索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4 22:17:53 阅读数:11人阅读
  1. 如何治理黄河如何治理黄河?
  2.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概念?
  3. 黄河的问题及治理?
  4. 如何治理黄河如何开发黄河?

如何治理黄河如何治理黄河?

一、坚持植树造林,不能让泥沙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 

二、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增加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严禁开荒。 

三、保护好森林资源,多种树,防止水土流失,侧面降低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四、合理规划土地,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合理利用黄河水的资源。

治理黄河可通过多种措施进行,包括修建水利工程、植树造林、防洪治涝、加强生态保护等。修建水利工程包括堤岸加固、修建水库、调节河流水位等,以减轻洪水和河水泛滥的影响。同时,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来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此外,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以及强化治理机制和法规体系也是治理黄河的有效手段。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可有效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减少洪涝灾害,实现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概念?

以往的治理,主要是在下游修堤防,单独防洪,新中国成立后,有了质的飞跃,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的安排重工程建设,各部门,沿黄地方,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开展综合治理,基夲形成上栏下排,两岸分治,用“栏,调,排,放,挖”,处理泥沙的综合治理方法。并且开发建设了七座水利综合利用电站。发挥了巨大的综合社会效益。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 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 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黄河的治理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探索

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 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10.减少洋面浮油 通过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废油,合理运油,减少入海石油。设计"洋面吸油器",对洋面定时"清扫"浮油,以减弱海洋沙漠化现象。

1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普及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排放CO2,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降低空气干燥度。

黄河的问题及治理?

1、黄河上游的问题主要是荒漠化、凌汛。

措施为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退牧还林;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2、黄河中游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具体措施有:工程措施——固沟、保塬、护坡.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选育良种、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科学施肥等.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大力种草植树,实行乔、灌、草结合。

3、黄河下游的问题主要是泥沙淤积、地上河以及凌汛、冬春水量不足。

措施有: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

黄河的治理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探索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

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发展。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如何治理黄河如何开发黄河?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伊始,面临黄河归故不久的严峻形势,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保证黄河不决口,提出了 "确保临黄,固守金堤,不准决口"。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黄河下游河道实际,提出"宽河固堤",进行堤防加固,开辟分滞洪区。20世纪50年代,根据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确定"除害兴利,综合治理开发"治黄方针,使治黄由单纯下游防洪走向全面治理。

对泥沙的治理方略,提出修建水库,开展水土保持,进行"蓄水拦沙"。20世纪60年代因三门峡水库出现严重游积,治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泥沙处理从"蓄水拦沙"转变为"上拦下排"。 防御洪水,提出建立"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改革开放 时期,经过几十年实践研究探索,在泥沙治理方面,逐步发展为"拦、调、 放、排、挖"综合处理。

防御洪水,基本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 防洪工程体系,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 点治理开发规划》,突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以黄河水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近期国家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上拦下排、两 岸分滞"处理洪水,"栏、调、放、排、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治河方略。

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这就主要是在中上游植树造林,而在下游植树造林没什么成效,因为下游都成地上河了,就算有泥沙也流不进黄河,但是植树造林见效比较慢。然而短期要使黄河水患灾害减少,只得加固黄河大堤,因为固堤见效快啊,是为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