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负数的情况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10 12:10:40 阅读数:3人阅读
  1. 银行卡负数是为啥?
  2. 银行卡里金额显示负数什么回事?
  3. 负数是为什么产生的?

银行卡负数是为啥?

你透支了。

银行卡负数原因多数是指信用卡,具有透支功能,使用的金额数超过了存进去的钱,就进行了透支,所以显示是负数。

1信用卡又叫贷记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

2信用卡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是指银行发行的、并给予持卡人一定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3准贷记卡是指银行发行的,持卡人按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准贷记卡。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银行卡里金额显示负数什么回事?

银行卡的余额是负数有两种情况:

1、在途资金(支付)没有记账。

2、银行卡被冻结了,要去开户的储蓄银行网点查询冻结的机构和冻结的详情。如果所持卡为信用卡当还款额大于欠款金额时,多出来的这部分会以负数显示。

扩展资料

用卡安全注意事项:

1、请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勿将卡号、有效期等信息告诉他人。

为什么会出现负数的情况

2、刷卡消费时,不要离开您的视线。输入密码时,请注意遮挡。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不使用生日、电话号码、身份证号作为密码。切勿将密码写于卡上或与卡片放置在一起。签购单上有部分卡片信息,不要随意丢弃。

3、请仔细辨别网址,以防访问假冒的购物网站和假冒的在线支付网页。如发现可疑网址请及时致电客户服务热线核实。不要在不明网站输入银行账号、密码等资料,以免被钓鱼网站或网络木马等软件窃取个人资料。

银行卡的余额是负数有两种情况:

1、在途资金(支付)没有记账。

2、银行卡被冻结了,要去开户的储蓄银行网点查询冻结的机构和冻结的详情。如果所持卡为信用卡当还款额大于欠款金额时,多出来的这部分会以负数显示。

用卡安全注意事项:

1、请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勿将卡号、有效期等信息告诉他人。

2、刷卡消费时,不要离开您的视线。输入密码时,请注意遮挡。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不使用生日、电话号码、身份证号作为密码。切勿将密码写于卡上或与卡片放置在一起。签购单上有部分卡片信息,不要随意丢弃。

为什么会出现负数的情况

3、请仔细辨别网址,以防访问假冒的购物网站和假冒的在线支付网页。如发现可疑网址请及时致电客户服务热线核实。不要在不明网站输入银行账号、密码等资料,以免被钓鱼网站或网络木马等软件窃取个人资料。


负数是为什么产生的?

负数是为了用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产生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有相反意义的量要用数来表示,所以人们就规定了负数与正数来表示。比如收入200元记作+200元,则支出300元记作-300元。高出水平面500米记作+500米,则低于水平面200米记作-200米等。

1、产生

负数也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相反意义的量。比如,在记帐时有余有亏;在计算粮仓存米时,有时要记进粮食,有时要记出粮食。为了方便,人们就考虑了相反意义的数来表示。于是人们引入了正负数这个概念,把余钱进粮食记为正,把亏钱、出粮食记为负。

我国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在建立负数的概念上有重大贡献。刘徽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意思是说,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它们。

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正负数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

这里的“名”就是“号”,“除”就是“减”,“相益”、“相除”就是两数的绝对值“相加”、“相减”,“无”就是“零”。

为什么会出现负数的情况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是:同符号两数相减,等于其绝对值相减,异号两数相减,等于其绝对值相加。零减正数得负数,零减负数得正数。异号两数相加,等于其绝对值相减,同号两数相加,等于其绝对值相加。零加正数等于正数,零加负数等于负数。”

2、我国负数最早出现时期

史料记载,我国在战国时期就认识到了负数。如李悝(约前455-395)在《法经》中写道,“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而在甘肃居延出土的汉简中,有“相除以负百二十四算” 、“负二千二百四十五算” 、“ 负四算, 得七算,相除得三算”等类似叙述,这里把“负”与“得”相比,意为缺少、亏空,就是今天负数的雏形。

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西汉(公元前二世纪)时期,我国就开始使用负数。《九章算术》中已经给出正负数运算法则,人们在计算时就用两种颜色的算筹分别表示正数和负数,而用空位表示“0”,只是没有专门给出0的符号,“0”这个符号,最早在公元五世纪由印度人使用。